close


專業記者 


 今天有幸聆聽一位大報資深記者的採訪,我只聽五分鐘,就知道這位資深記者,為什麼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敗陣的原因了,當然,我不能說他不專業,這位資深記者能在大報存活下來,想必有一定之功力,說他不專業,是羞辱這家報社,恐怕這家報社會告我。 


 


 這位記者走了之後,我詢問受訪者,被採訪之後的感想,其中,一位旁觀者(非受訪者)說,他感覺好像是﹁警察在問話(偵訊)﹂。


 我不能說別人不專業,但是,我可以向被採訪者,展現專業記者的採訪方法,其實,受訪者或旁觀者,很容易就能分辨高低。


 不過,比較困擾的是,因版面限制與各家報社新聞取向的不同,有些時候,版面無法呈現記者採訪專業與否,但是,專業的採訪與撰稿,通常比較能在版面上做大,兩者會呈現正相關。


 在此,不談論新聞倫理,包括造假新聞,或趁派出所所長開會,潛入所長室內偷看卷宗,或是露奶脫褲子,用性的魅力跑新聞等荒腔走板的行為,這是手段與觀念層面的問題,無關新聞專業與否。


 基本上,我把每次的採訪,都視之為﹁小型微觀的質化訪談﹂,在質化訪談之前,我必須釐清﹁場域﹂,以及我與受訪者之間的角色對應,場域,決定我的採訪方式。


 當然,我有個性上的優點與弱點,因此,在某些必須比較柔性的採訪場域中,我會比較難以發揮,以我的個性而言,比較陽剛與思辯的場域,我就如魚得水,這也是我以前在彰化縣跑司法記者時,跟很多檢察官很快就熟絡主因。


 在某些場域中,我必須融入受訪者的情境,尤其是軟性新聞,或是採訪弱勢者、受害者,這點尤其重要,以我採訪的﹁酒鬼戒除酒癮,變成教化師﹂為例,我就要融入受訪者的生命情境,才能體會他的轉變,也才能寫出好的報導。 


 但是,亦有敵對的情境,以面對公部門居多,我常以批評角度面對公部門的行政問題,雙方會呈現比較敵對的情境,有趣的是,在另一方面,也是以公部門為主,我不會融入對方的情境,我也不接受對方的態度,我反而會要求對方融入我的情境,或用﹁你如果是讀者,會怎麼想?﹂。


 例如,上週某單位拜託我刊登一則報導,我就反問,﹁你如果是報社編輯,你會採用這種新聞稿嗎?﹂,﹁你願意花十元,買一份報紙看這種新聞嗎?﹂,我說,我很樂意報導,問題是,﹁你們要有新聞賣點﹂、﹁請你們不要把自己當公務員,試著把自己當讀者﹂。


 在某些場域,我的採訪態度,會變成﹁觀察者﹂,這種場域以政治場合最多,另有一些場域,我會﹁既親近,又疏離﹂受訪者,這種場域以刑案犯罪者居多。


 


 把新聞採訪視為質化訪談之外,還有一點,就是對議題的掌握程度,這是另一種專業,司法記者總不能對刑事訴訟法一竅不通吧?


 專業與否,不在於學歷,而是在於如何提昇自己,我本身念的是哲學,屬於人文科學,但是,當了記者,我卻很重視社會科學,尤其是政治、經濟,以及我念研究所時,下了一點功夫念的賽局、政治經濟學等等。 


 我採訪時開的小跑車,車上沒有諸如﹁XX採訪車﹂等識別標誌,我只帶一台電腦,一個背包,裡面有筆記本、通訊錄與照相機等,我不需要在汽車上貼一堆標誌,也不需要在身上揹無線電、手電筒等一堆哩哩摳摳的東西,但是,我以專業記者自許。


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,蠻力無法取勝,三個臭皮匠,不會贏過一個諸葛亮,C咖加上C咖,兩個C咖加起來,如果不提昇自己,還是C咖,我也不需要在採訪結束之後,又回頭詢問受訪者:﹁某某記者向你問什麼?﹂,因為,我深信我自己,是跑在前面的勇咖記者,而且是專業記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aij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